国际能源署(IEA)《2025年中国分布式能源资源整合:国际经验启示研究报告》,聚焦中国分布式能源(DER,含分布式光伏、储能、电动汽车充电桩等)发展现状,结合澳、欧、美、日等先行市场经验融创配资,从运营优化、市场机制、监管改革三大维度,为中国DER高效整合提供路径建议。
中国DER发展迅猛但整合挑战突出。2024年分布式光伏占全国光伏总装机40%(2020年仅30%),电动汽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超650%,工商业园区“源网荷储”项目超450个,总装机破100GW。但快速发展暴露多重问题:一是配网承载力不足,11省出现并网限制,如山东53个县区、黑龙江86个县区划为DER并网“红区”,农村地区因配网投资滞后,分布式光伏午间出力过剩致电压波动;二是DER可见性与可控性不足,低压端设备多缺乏实时监控,仅山东等少数省份要求10kV以上DER具备远程控制能力;三是市场参与度低,多数DER依赖固定电价政策,储能、虚拟电厂(VPP)等灵活资源难入电力市场,2024年电力市场交易仅覆盖62%用电,DER参与度不足10%。
国际经验为三大核心痛点提供解决方案。运营层面,先行市场通过技术升级与灵活管理应对配网压力:澳大利亚强制新DER配备智能逆变器,解决电压越限问题;英国发布配网承载能力地图,引导DER向空闲区域布局;美国加州采用动态并网协议,允许DER在电网拥堵时临时限发,较固定限发提升2倍出力空间。市场层面,多国通过规则优化激活DER价值:欧盟降低聚合商入市门槛至100kW,支持DER参与辅助服务;英国推出“灵活性市场”,2024年通过该市场节省配网投资超4亿英镑;挪威97%家庭选用动态电价,引导电动汽车、热泵错峰用电。监管层面,性能导向型监管成改革方向:英国“RIIO”框架将配网投资与可靠性、DER承载能力挂钩,推动配网企业优先采用非线路解决方案;意大利“ROSS”机制允许电网企业将DER整合成本纳入运营预算,避免过度依赖传统基建。
展开剩余79%中国DER整合需分阶段推进三大行动。短期(2025年前)聚焦基础能力建设:强制新投DER配备实时监控设备,2025年实现省级配网承载能力地图全覆盖,在广东、山东试点本地灵活性市场。中期(2026-2030年)深化市场与监管改革:放开聚合商入市限制,允许DER参与电能量、辅助服务市场并实现收益叠加;优化输配电价,引入时间与区位差异因子,鼓励本地消纳;试点“性能导向型”监管,将配网企业收益与DER整合成效挂钩。长期(2030年后)构建协同生态:明确配网运营商(DSO)职责,负责DER调度与灵活性采购;推广虚拟电厂、社区微电网等模式,2030年实现50GW VPP调度能力;建立跨区域配网协同机制,避免“重输电、轻配网”失衡。
报告强调,中国需结合集中式能源基地与分布式资源优势,通过“技术筑基、市场赋能、监管护航”,到2030年建成适配高比例DER的灵活电力系统,为“双碳”目标提供支撑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知识产权、数据隐私,只做内容的收集、整理及分享融创配资,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,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发布于:广东省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